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轉載 - 榕樹


轉載

榕樹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很常見的一種樹種,不論是校園、公園或者是路旁,都可以看見他的身影,你會認為他常見而不足為奇?而不屑一顧嗎?就因為他的平凡,常常很容易讓人忘記他的存在,而且也不願意仔細的瞧瞧他,就如同都市中最常見的麻雀一般,很少人會去耐心的觀察他。如果恰巧你也有這樣的想法,請你問問自己,我對榕樹了解多少?對麻雀知道多少?讓我們一起來觀察榕樹公公。

之所以會稱為「榕樹公公」,除了他長壽年紀大外,就是你會很容易的發現榕樹上有很多的「鬍鬚」,就像是一位和藹可親慈祥的老公公。這鬍鬚呢?就是他的氣生根,功用是在幫助植物吸收空氣中的水汽。千萬不要因為好奇好玩而去拔他喔!就像你去拔阿公的鬍鬚一樣,那是會痛的!

你看過榕樹的紅色小果實嗎?「開花結果」有一定的程序,要結果必先有花,那你曾看過榕樹開花嗎?沒開花如何結果呢?原來,榕樹開的花是你不容易看到的,他是一種「隱花果」,榕樹開出的小花全藏在一個龐大且中央凹陷的花托內,所以看不見,這些花通常是靠蜂纇傳粉後,逐漸發育成果實,所以除非你剝開來觀察,否則你是看不見榕樹的花。而紅色的果實是鳥兒們的最愛,常常會看到鳥兒在結滿果實的榕樹中穿梭、覓食而飽餐一頓。

除此之外,榕樹的葉子也有特別的地方,當你摘下榕葉時,會流出白色的乳汁,榕樹的血是白色的耶!這個特徵是辨別榕樹的方法之一。常見的榕樹,竟然有這麼多奇妙的地方,是不是不該看輕他,好好的去觀賞、觀察他吧!

轉載 - 羊蹄甲


轉載

羊蹄甲的特色:

1 科別:蘇木科
2 學名:Bauhinia variegata L.
3 落葉喬木
4 枝無毛,分枝多,而葉較疏。葉革質、互生,
葉頂與葉基深裂,裂片 鈍而寬,為典型羊蹄葉。
5 花盛開於落葉後,從淡紅變為紫色,豔麗而香。6 莢果有長柄及銳尖嘴。

羊蹄甲的用途:
庭園樹、行道樹。

羊蹄甲的逸事:
羊蹄甲株型和葉型都和洋紫荊相似,要分辨兩者,最好從花型、葉型比例及開花時間來做比較
羊蹄甲何處尋:
大門與總務處人事室中間的綠地上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轉載 - 櫻花鉤吻鮭

轉載
於1917年發現,又稱台灣鱒、梨山鱒或次高山鱒,泰雅族稱「本邦」,屬鮭目鮭科,為台灣特有亞種淡水魚類。櫻花鉤吻鮭原本和其他鮭鱒類一樣是洄游性魚類,但由於台灣歷經多次劇烈的地殼活動,洄游不易,逐漸成為陸封型鱒魚。牠是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的生物,也是台灣唯一的寒帶魚類,不僅是探索生物演化的重要體材,也是台灣與亞洲大陸地塊連接的地質史證據之一,因此在學術上價值非凡。1940年代,櫻花鉤吻鮭遍布大甲溪上游的主流與支流,但由於大甲溪上游集水區的農業開發、農藥污染、水質優養化、攔砂壩興建等,破壞了生存環境,目前只剩下七家灣溪上游五公里的區域內有櫻花鉤吻鮭活動。政府於1984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櫻花鉤吻鮭列為珍貴稀有動物,後又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保育類動物,且也將棲息地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同時,並投入許多經費與人力,進行研究與復育工作,但仍有許多問題待克服,才能使這種被稱為「國寶魚」的物種永遠繁衍不息。

轉載 - 臺灣長鬃山羊

轉載
臺灣長鬃山羊是一種體色黃褐,喉下鮮黃色的山羊,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一帶。牠們成群棲息在山中,以水麻、寒莓、水龍骨及其他蕨類植物為主食。雖然牠們的嗅覺奇佳、警覺性高,但由於性情羞怯,且無特殊的自衛能力,每年被捕殺數量甚多。今日已有部分學者、專家正在研究牠們的生態、習性等,準備以人工繁殖的方法,幫助牠們繁衍子代。

轉載 - 臺灣獼猴

轉載
臺灣獼猴是臺灣山中唯一的獼猴,在三、四十年前曾遍佈全島山中,如賓則由於人類的捕殺與森林開發導致棲息地破壞,而數量銳減。這種猴子通常是成群聚在一起,過著群居生活,群中並設有一猴王。牠們善於爬樹、泅水,且行動迅速,警覺性極高。大多吃食植物的嫩葉和果實,但也捕食昆蟲、鳥蛋及蜥蜴。

轉載 - 科莫多巨蜥

轉載
科莫多巨蜥又名「科莫多龍」,是世界上現存的蜥蜴挺型最大的,全長達二至三公尺。這種巨蜥產於印度科莫多島的森林中,以山豬、山羊、麂及野鼠為主食,但見到其他動物的死屍時,也會全部吞吃下去。產卵時,雌蜥會先找一處沙洞,然後將卵產於洞中,每窩約二十五個,經過一個半月左右,卵會自行孵化。然而,由於不是個個卵均會孵化,加上棲息環境的改變,牠們的數量日漸稀少。目前正嚴受保護,並禁止出口。

轉載 - 侏儒河馬

轉載
侏儒河馬為一種生活在非洲密林中的小型河馬,體長約一‧五至二公尺,而肩高只有七十至八十公分。體重為一百八十至二百六十公斤,只有一般河馬的十分之一重。通常河馬是棲息在河中,但牠們卻生活在茂密的草叢或林間,遇危險時,也是立刻躲進林中。一般多獨棲或成對棲息,以野草、樹葉及野果為主食,且在夜間覓食,為一種夜行性動物。由於棲息環境的改變,數量漸減少,現已受到保護。

轉載 - 貘

轉載
貘包括馬來貘及美洲貘,是外型奇特的動物之一,前者除頭、頸及四肢黑色外,全身均為白色,後者則呈深褐色,且口吻尖長。牠們通常生活在靠水的叢林中,以野草、樹葉為食;聽覺、嗅覺都相當靈敏,遇危險時,會潛入水中逃生。然而仍逃不過人類的捕殺。

轉載 - 美洲瘦駝

轉載
美洲瘦駝是南美安地斯山山區的特產珍獸,生活在三千至五千七百公尺的山中,外型和駱駝相似,但沒有背,體型也較小。性情馴良、耐渴、耐飢的能力強,如果加以馴養,可以協助馱貨。然而,由於牠的毛質良好,肉、奶也能利用,曾遭大量捕殺而幾近滅絕。目前各產國均設有保護區保護牠們。

轉載 - 雪豹

轉載
雪豹是目前貓科動物中唯一生活在雪線以上的種類;分布於我國陰山、賀蘭山、祈連山、天山、崑崙山以及印度一帶。牠的個體比花豹小些,毛色灰白,雜有黑斑,通常以山羊、羚羊及土撥鼠為主食。冬天時,會往下遷移到兩千公尺左右的地方避寒,入春後,再向上回移。如今已能利用人工方法繁殖了。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轉載 - 蜜蜂

蜜蜂是人們熟悉的小昆蟲,蜜蜂在地球上出現至少已有八千萬年的歷史,大約在七千年前原始人類就開始從岩洞中採集蜂蜜食用。蜜蜂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採蜜、晚上釀蜜,不但採收了花粉與花蜜,同時替美麗的花朵及果樹 完成授粉任務;讓花朵傳宗接代結出種子及果樹長滿了甜美的果實。

轉載 - 鳥 ~ 鴞鸚鵡

鴞鸚鵡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披上黃綠色的細點,是紐西蘭特有種。牠面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鬚,大而灰的,短腿大腳,翅膀及相對地短的尾巴。牠的不同習性使牠成為一種相當獨特的品種-牠是世上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鸚鵡,體型冠絕同類、夜行性、草食性,表現出兩性異形的身體結構,基礎代謝率緩慢,雄性不負責照顧幼小,也是唯一一種實行一夫多妻制、並實行求偶場交配製度的鸚鵡。有研究指牠也可能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現時鴞鸚鵡是極危品種,全球數目僅餘下91頭,而這些鴞鸚鵡均已被人發現及命名。近年為數甚多的書籍及紀錄片均展示了鴞鸚鵡所面臨的困境及危機。

轉載 - 鳥 ~ 笛鴴

笛鴴是一種候鳥,呈沙色。大小如麻雀,棲息在近海岸邊的沙灘或石灘。成年的笛鴴腳部呈橙黃色,前額上兩眼間有一道黑間,在繁殖期頸上會出現一道黑環。雄鳥與雌鳥很難分辨,於繁殖期是雄鳥頸上的黑環較粗。笛鴴的叫聲清翠像鐘聲,往往先聞其聲,後再現身。現時世界上約有57000隻笛鴴存留。笛鴴分佈在大西洋海岸上的沙灘、五大湖的湖邊及美國加拿大的中西部。牠們在沙灘上覓食,主要吃昆蟲、水中的蟲及甲殼類。圖為笛鴴。

轉載 - 變色龍 ~ 費瑟變色龍


轉載資料來源



費瑟變色龍同樣是產於非洲東部的中型變色龍,至少有五個主要的亞種: C.f. fischeri, C.f. excubitor, C.f. multituberculatus, C.f. tavetanus 和 C.f. uluguruensis.雄性鼻端都有兩根突出的長角,雌性的角小很多,只有亞種C.f. excubitor雌雄兩性都沒有角,這個亞種也只分佈於肯亞的Kenya山.
 
分布區以坦尚尼亞的Nguru和Usambara山區的熱帶雨林,海拔1,000-1,700公尺,所以需要潮濕涼爽的環境和比較大的日夜溫差.溼度約85%,日間溫度不超過29度,最好控制在27度,夜間溫度可以降到22度,這種溫差對費瑟 來說十分重要,不能保持一成不變的日夜溫度.基本上在台灣來說,白天都需要以冷氣機來降低飼養環境溫度.每個禮拜最好給費瑟淋浴一次,每次約持續30分鐘會更好.
 
食物上來說,費瑟可以吃各種蟋蟀,麵包蟲等昆蟲.必須經常變化食物種類,以免造成厭食.飲水則以噴水或滴流為主.基本上的需求都與傑克森變色龍相差不多.
 
費瑟是屬於比較難繁殖的種類,如果能夠誘導交配,每年可以生兩窩蛋,每窩10-35顆,在23-25度約四,五個月會孵化,
幼體經過大約六個月就能成年.費瑟變色龍是屬於飼養難度比較高的種類,所以在飼養時必須更加注意環境與食物的調整.

轉載 - 變色龍 ~ 傑克森變色龍


轉載資料來源


傑克森變色龍是很受歡迎的變色龍,產於非洲東部的中小型變色龍,共有三個主要的亞種: C.j. jacksonii, C.j. xantholophus與C.j. merrumontanus.市面上一般所常見到的個體多半是來自肯亞的C.j. xantholophus.不論是那個亞種, 雄性的頭部都長有三隻角,可以在繁殖季爭奪雌性時使用.
傑克森體型嬌小,一般都在25公分左右.野外主要棲息地在非洲坦尚尼亞和肯亞的Meru山及Kenya山的熱帶雨林區,地勢較高,年雨量卻高達1,200公厘以上,所以溼度和降雨對這個種類來說十分重要,溼度可以保持80%,同時溫度須維持在28度,夜間可以降到22度左右,特別是幼體,不能承受高於29度的高溫.如果發現牠們顏色變淡,張大口呼氣就是過熱的徵兆,要立刻採取降溫措施.雖然傑克森的攻擊性不高,但仍然以單獨飼養最符合自然.
除了非洲原產地外,有數十隻傑克森變色龍曾於1972年進口到夏威夷,至今已經繁衍出一個野生族群.傑克森可以吃各種蟋蟀,麵包蟲,蟑螂,蒼蠅等昆蟲.必須經常變化食物種類,以免造成厭食.飲水則以噴水或滴流為主.傑克森變色龍與一般變色龍最為不同的就是牠們是胎生的變色龍.交配後的懷孕期大約6-9個月.雌性每次可以產下10-30隻幼體.幼體產下時是包在一個黏性的薄膜囊內,生在那裡就年在那裡,有時掉落地面也不會傷到幼體.如果幼體無法破囊而出就必須以人為方式協助牠們鑽出.產下的幼體要立刻移出以免被雌性誤認是食物吃掉.幼體約5-6個月就可以長成進行繁殖.幼體初期的食物以螞蟻蟋蟀或果蠅最為合適.壽命比一般變色龍長,可以活上十年.只要環境佈置理想,傑克森變色龍也是很適合初學者飼養的種類.



轉載 - 變色龍 ~ 地毯變色龍


轉載資料來源



地毯變色龍屬於體型比較小的樹棲型變色龍,有三個亞種,C. l. lateralis; C. l. moderatus 和 C. l. major.其中C.l. major體
型最大,可以長到36公分,C.l. moderatus則介於兩者之間可以長到25公分,市場上比較多的是C.l. lateralis 和 C.l. major.牠們也是少數雌性的體色優於雄性的變色龍,英文名稱的由來,不論是地毯變色龍或是珠寶變色龍描述的都是雌性繁殖期的體色.
 
由於地毯變色龍體型小,因此壽命也很短,通常只有2-3年,不過牠們成年也很早,從出生到成年也只要三個月就可以繁殖後代.雄性地毯變色龍攻擊性很強,只能單獨飼養.野生個體 比較難適應人工環境,適應期中的死亡率要比一般變色龍高,特別是雌性懷孕個體.這個種類其實並不適合初學者飼養.飼養環境與一般變色龍相同,只是牠們更需要自然陽光,有機會要多讓牠們曬到自然光.上呼吸道感染和爛口病是地毯變色龍比較容易感染的病症,在飼養時應該特別注意早期的病徵.
 
在食物上牠們一般是以小型昆蟲為主食,屬於肉食性,蟋蟀,蒼蠅,蚱蜢,蛾類等都是不錯的食物,同樣要經常變換,水份的供應也要充足.
 
地毯變色龍體型雖小,但卻很多產,終年都能生產,每年可產3-6窩卵,而且野生個體的卵通常會比人工個體的卵孵化率高.雌性在懷孕期會展現出華麗無比的色彩,這個時期雌性的體色要比雄性來得出色而多變.懷孕期大約30天左右,之後會產下10-20顆卵,同樣會掩埋在土中,在攝氏20-23度之間,大約5-7個月可以孵化.幼體可以螞蟻蟋蟀和果蠅為主食,成長快速,經過2-3個月就可以成年.初生幼體很難分辨性別,但是長到三週大時,雄性的泄殖腔會逐漸鼓起,在辨別上就比較容易了.地毯變色龍這種成年快速的特性頗為適合想要嘗試繁殖變色龍的人去挑戰,相信會有不錯的成果.

轉載 - 變色龍 ~ 巨人疣冠


轉載資料來源
http://www.herpera.com/warty.htm

巨人疣冠變色龍是另一種大型的馬島變色龍,外型和奧力士變色龍很近似.但是巨人疣冠的脊刺比較大,體型比較修長,體色不同,而最重要的特徵就在於牠們眼睛後面到頭冠上佈有大型的圓形鱗片很像肉疣,因此一般稱牠們為巨人疣冠變色龍也是滿貼切的.牠們共有兩個亞種,承名亞種的巨人疣冠F.v. verrucosus以及附屬亞種的F.v. semicristatus.附屬亞種的雄性頭部是紅色,雌性則全身是光澤紅色,由於分佈區較小數量也較稀少,一般市面上見到的個體都是承名亞種.
 
牠們的棲地主要分佈在馬島南部與西南部沿海的半沙漠地帶,年雨量很低,溫度可以高到攝氏37度,因此牠們可以忍受較高的氣溫,但是因為棲地臨海,還是需要比較高的溼度.雖然牠們的體型頗大,但是個性上卻更膽小,經常在枝頭上保持不動的姿勢接受光照長達5-6個小時,是很喜歡日曬的種類.巨人疣冠變色龍的雄性體色基本上有三種變化組合,不過都不脫在身體上下半部兩種顏色不同的基調.這一點也與奧力士的體色不同.至於雌性體色也有不同,但是都是全身同一色調,由黃棕色到紅色都有,因此雌雄的辨別並不困難.成年的雄性一般體型都大於雌性很多.
 
飼養巨人疣冠變色龍的箱籠至少要120公分高,60公分長與寬.市面上的個體多半是野生個體,所以幼體較少,但是只要個體健康狀況良好,牠們倒是頗能適應人工環境的.因為較膽小的緣故,以單獨飼養最好,且要提供較多的植物枝葉讓牠們隱藏.每天要供應滴水.其他環境上的需求與高冠變色龍類似.牠們的主食是蟋蟀,蒼蠅,麵包蟲,飛蛾,蜥蜴,小鼠等,只要進食正常,在9-12個月間就能長成進行繁殖.
 
經過寒化的雌性每年可以產下1-2窩蛋,每窩30-50顆.春天交配時可以將雌性放入雄性箱籠中,交配就會在幾天之內進行,交配完成後雌性就會排拒雄性,這時就可以把雌性放入產卵籠中等待產卵.懷孕期約4-6週,牠會在舖上蛭石的產卵盒中產卵.孵卵的溫度以攝氏20-23度最佳,孵化期約9-12個月.孵化的幼體比較容易飼養,需養在高溼度的環境約60-80%溼度,雌雄性在出生時就可以分辨,雄性的脊刺遠大於也遠多於雌性.
 
巨人疣冠變色龍台灣也有少量的引進,只要了解牠們的個性,配合多變化的食物來馴養,難度並不比高冠變色龍高.對於喜歡大型變色龍的人來說是一種比較容易成功繁殖的種類.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轉載 - 劍齒虎


轉載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A%8D%E9%BD%92%E8%99%8E

劍齒虎是指多種不同的物種,主要是分類在貓科下的劍齒虎亞科鬣齒獸科獵貓科,且包括有袋下綱的兩個,生存於新生代的不同時期,各自演化出像劍的犬齒。牠們的上犬齒最長可達20厘米,縱然口合起來,其犬齒仍然清晰可見。劍齒虎一般都較現今的貓科粗壯,彷彿像一般。

轉載 - 海豚

轉載來源
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6%B5%B7%E8%B1%9A

海豚(Dolphin)係鯨目之中,齒鯨亞目動物。華南水上人就叫佢哋做烏忌、白忌。通常生活喺度,亦都有生活喺江度(好似中國嘅白鰭豚)。
海豚英文 dolphin呢個字係由古希臘文嘅δελφίς 而嚟(delphis,意思係「有子宮嘅」),即係「有子宮嘅魚」。由於中文嘅「海豚」呢個詞有個海字,變咗好似只係包含海棲海豚。但係喺科學上,「海豚超科」包括唔係海棲嘅海豚,海洋海豚科(Delphinidae)先至係指海棲嘅海豚。海豚科係齒鯨亞目中種類最多嘅一科,佢哋喺約莫10億年前嘅第三紀中新世就開始進化到而家啦。
海豚種類繁多,而家世界上有17個屬,約40種海豚。佢哋體型都差得幾遠,由最細嘅 Maui's Dolphin(1.2米)至最大,有成10米嘅殺人鯨都有。而大部份種類海豚重量通常介乎50到200公斤之間。佢哋嘅蹤跡遍及全世界,成日喺較淺嘅海域及大陸嘅沙洲附近發現。海豚係食肉嘅,佢哋主要食同埋墨魚
智商:
海洋海豚科動物智商好高,成年海豚可以高過三歲大嘅人類。所以俾人捉去做表演,甚至用喺軍事用途。
構造:
同其他鯨魚比較,海豚有一個長嘴,頭頂又有可以發出超聲波嘅器官,其他鯨就冇(除咗 Ziphiidae 科之外)。一般來講,海豚都有三個。佢哋用超音波嚟傳遞信息,重有大腦好發達,有兩個半球可以輪流休息,所以話海豚係可以唔使瞓覺嘅。
海豚嘅傳說
同海豚有關嘅傳說好多,有啲亦都係真嘅。例如,希臘歷史學家羅圖斯圖喺《亞里翁傳奇》呢本書度寫咗一個不可思議嘅故仔:亞里翁係生活喺公元前六世紀列斯堡島一個出名嘅抒情詩人同音樂家,有一次喺意大利巡迴表演後,拎住好多錢搭船返科林敦,途中班水手見錢開眼諗住謀財害命。當時亞里翁求班水手畀佢再唱一首歌,啲水手應承咗。點知,佢嘅歌聲竟然引嚟一大班海豚!佢俾班水手掟咗落海之後,其中一隻就將佢孭到岸邊。除咗呢個故仔之外,海豚救人嘅事件成日都有發生,好似1949年出版嘅《自然史》雜誌,就登咗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個律師嘅老婆俾海水浸親暈咗,附近嘅一隻海豚見到,就將個女人推咗上沙灘嘅事。
根據漁民嘅傳說,如果海豚喺岸邊游,嗰日雖然會風平浪靜,但係過兩日就吹起狂風,海面重好大浪,啲漁民就出唔到海。漁民覺得見到海豚唔老黎,所以會捉好多海豚重殺埋佢哋,結果令海豚數量少咗好多。
保育現狀:
香港,所有海豚都受到法例保護。中華白海豚係唯一原居於香港水域嘅海豚品種。另外一種香港嘅名叫江豚,係鼠海豚嘅一種。

轉載 - 殺人鯨

轉載來源
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6%AE%BA%E4%BA%BA%E9%AF%A8

殺人鯨(英文 Orca / Killer Whale),學名叫虎鯨 / 逆戟鯨(Orcinus orca),有啲人都誤會咗佢係鯨魚嘅一種,事實上佢係世界上最大,最孔武有力嘅海豚品種。因為獵食時兇殘,曾有咬嘅記錄,而且重食好多海豹海豚而得到殺人鯨呢個名。
其實,到而家殺人鯨都冇殺人嘅記錄,唯一一次攻擊記錄係咬住一個滑浪者,但好快就放咗佢。
分布 :
黑白兩間係殺人鯨嘅特色。背鰭非常高聳,可達 1.8 公尺,每條殺人鯨嘅背鰭都唔同,亦係科學家主要分辨佢哋嘅特徵。對眼後面有好明顯嘅橢圓形白斑。下巴同胸前肚腩都呈白色,胸鰭大,圓圓哋。殺人鯨個好大,有人腦 4 倍咁重。
廣泛分布世界各大海大洋,由兩極冰嘅邊緣到赤道邊嘅近岸同海都有發現。喺台灣,喺台東台南一帶水域有人見到殺人鯨嘅蹤跡。但係喺香港水域,到而家都冇殺人鯨出沒嘅記錄。
食物及生態地位 :
殺人鯨主要係食魚。餓起上嚟有時會食海豹海獅海豚、連大白鯊北極熊都食得落肚。殺人鯨除咗人,乜嘢都唔,係海洋生態裏面嘅頂級捕獵者,有助維持海洋生態平衡,殺人鯨嘅健康同數量亦係海洋健康情況嘅一個指標。
科學家最了解嘅群落就只有北美太平洋岸嘅居留群,已經研究咗呢群裏面某啲鯨群有足足30年。
保育現狀:
香港海洋公園響以前分別養過兩條殺人鯨:海威小姐同皇子,海威小姐響 1979年1月29日冰島來港,到 1997年4月21日病死;皇子響 1989年4月13日由日本來港,直到 1991年7月10日病死。海洋公園現計劃再物色另一條殺人鯨嚟香港定居。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轉載 - 終極的掠食者-劍齒虎




劍齒虎生活在距今三百萬至二百萬年前的草原,牠最大的特色是一對特長的軍刀型犬齒。覓食時,劍齒虎利用長齒插入草食動物的頸部,使其大量失血,失去活動能力而就範。在全盛時期,劍齒虎的分佈由北印度的起源地,擴散到非洲與北美洲。不過這群兇猛的掠食者在大約一萬年前就全部滅絕了。牠的近親包括了現在的老虎、獅子和豹等大型貓科肉食性動物。

轉載 - 大白鯊


轉載來源



在展現速度與力氣的掠食策略方面,大白鯊是最好的代表,象徵著這種海洋中的殺手。經過電腦的調控,大白鯊機械模型左右擺動,模仿快速前進的情形,接著會張開大口並發出聲音,完全展現攻擊時的激烈。配合著生動的展示,面板文字也詳盡介紹鯊魚顎的結構,觀眾有機會看到古時鯊魚的牙齒,足足有15公分那麼長,大家可以想像長有一口這種大牙齒的鯊魚,到底有多大隻,想必一定十分的驚人。

轉載 - 森蚺


轉載來源



假如一些動物沒有特別的武器來制服獵物的話,那牠怎樣子覓食呢?例如生活在美洲沼澤中的森蚺,牠雖沒有毒牙與毒液,但牠卻利用最原始的天賦本領-利用龐大的身軀纏繞緊縮勒死獵物。展場中的另一場纏鬥情景,就是一條機械森蚺模型正在勒死一條美洲鱷的情形。鱷魚是令人害怕的掠食者,但面臨這沼澤中的大力士也只有賠上一命。

轉載 - 迅掠龍


轉載來源



在掠食者特展當中,介紹群體掠食這種掠食策略時,主角就是兩隻機械迅掠龍模型正在攻擊一隻奄奄一息的原角龍。迅掠龍不斷探頭撿查原角龍,並不時作出威脅的姿勢,揮動著那讓人聞之喪膽的巨爪和發出巨響、吐氣等動作,十分的逼真。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隻迅掠龍模型的背上都「長」有毛,這些都反應了科學界這幾年來發現了許多帶有毛的恐龍化石。這些髮狀細毛可能是作保暖之用,至於顏色亮麗的毛則可能與生殖時的求偶展示之用。總而言之,過去10年新發掘的化石,特別是中國東北遼寧省一帶的各種帶毛化石恐龍,已徹底顛覆了我們過去對恐龍的認識。誠如國立自然博物館地質學組資深研究員程延年博士常說:「恐龍長了毛,可真會讓小孩子瘋狂」。在此提供你一個參觀這展示時的小提示,由於這兩隻迅掠龍的動作十分的精巧和栩栩如生,特別在貶眼睛的那一瞬間。因此建議你不妨靠近展品,試圖像是在逗家中的寵物那樣,對著迅掠龍說:「乘乘不要動!」這兩隻迅掠龍總有些回應的動作,像真的似聽懂你的話般,會把頭低下來,並側著頭看你,表現出一副「屈服」的行為,還眨一下眼睛呢!又有些時候,另一隻則在這時候張大嘴巴,揮動雙手,作出一副挑釁的和不服氣的模樣。整體而言,你會體驗到一種另類的「互動」經驗。

轉載 - 變色龍

轉載來源
http://info.nmns.edu.tw/nmns_source/2003-Poster/b-4.htm

生活在叢林裡的變色龍就採用掩護色,把自己的膚色調整像四周環境的顏色,以避開獵物的發現,有利於埋伏前進發出攻擊。為了展現這樣的掠食策略,這隻機械變色龍模型可以透過一座互動式的控制台,以搖桿方式控制變色龍模型的眼晴,牠的眼晴會隨著控制台的操作,而作炮台式般自由轉動,模仿尋找獵物的情形,眼睛內的攝影機會將影像傳回控制台上的螢幕,當影像被鎖定後,機械變色龍模型就會射出牠的舌頭。相信小朋友一定會十分的驚喜。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尼加拉瓜瀑布

這是尼加拉瓜瀑布
是世界第一大的瀑布
來源:http://tw.youtube.com/watch?v=E6I6U2UX1GU